2021-4-19 資深UI設計者
成本思維是什么?
今天跟大家聊聊一種思維,不是產(chǎn)品思維也不是交互思維而是:成本思維
為什么設計師要有成本思維,以及成本思維在做我們做設計時對我們有什么幫助。
不僅僅在工作中我們需要思考成本,在生活中我們也無時無刻都在計算成本。成本總是和收益掛鉤,所以貝克爾在《人類行為的經(jīng)濟學分析》中提到:人的任何行為都是理性選擇的結果,無利可圖的事人們事不會去做。雖然這句話不能覆蓋所有的人,但是大多數(shù)人就是如此。
在夜深人靜的夜晚你饑腸轆轆想吃夜宵,你可以選擇下樓到周邊小吃店就餐,也可以選擇叫外賣,前者付出的成本是你需要通過身體行動來交換最后的結果,后者則是花費一定的金錢來代替前者的行動。
那么我們通常會如何選擇呢?如果這兩種成本有很大的差異,比如需要到很遙遠的地方那么除了身體行動成本外,時間成本也會計算其中,所以相比后者成本陡然增大,于是我們就會選擇成本低收益大的方式。但是假如你現(xiàn)在極度想要吃那家的夜宵,外賣點餐會特別影響口感,那么你可能會選擇前者,這里由于外賣口感和主觀意愿影響到了我們理性的選擇。
成本決定了收益的效率、大小和方式,小到你伸手拿一支筆你會選擇最近的,大到我們?nèi)松耐顿Y。成本與收益之間并非是直接關系,收益的大小的不取決于成本的大小,還有風險因素。例如我們在對 UI 界面進行優(yōu)化,可以選擇的方式有很多:
我們的目標是讓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并且提升業(yè)務價值。3 種方式需要的成本高低不同,我們都希望付出最小的成本達到最好的效果,于是我們就會考慮到風險因素,假如新流程用戶不會用怎么辦,假如新版本導致的數(shù)據(jù)下滑怎么辦,假如行業(yè)出了新政策了怎么辦等等。所以除了這些成本外也要考慮應對風險的成本。
你看為什么有錢人都會坐頭等艙是因為頭等艙可以幫他們節(jié)約更多的時間,提供更好的環(huán)境與服務,讓他們產(chǎn)出更多的價值。還有假如你的車壞了,你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花錢找人幫你修而不是自學自修,因為你將花費太高的成本。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想提升能力,有的人選擇自學、白嫖,有的人選擇報培訓班,這也只是時間和金錢上的成本選擇,如果你的自學(白嫖)在短時間收益很大那就毫無疑問幫你省了一大筆錢,但是如果自學很久都毫無效果,那么時間就是你花費的成本,時間和金錢不同的是,時間不可逆??雌饋砘ㄥX比花時間更好?不是,花錢也有風險,比如課程質量和服務很差,錢沒了還學不到,甚至賠上了時間。但如果你選對了,那么收益就遠遠會大于自學。
1. 實現(xiàn)成本
實現(xiàn)成本指的是想法與落地中間需要付出的行為、時間和其他損耗,例如我們希望提升用戶下單的轉化率,我們可以選擇:
在這幾個方案中最低成本是 「按鈕設計更明顯」,因為只需要調(diào)整樣式和簡單開發(fā)就可以實現(xiàn),但收益并不是最高的,而其他的方案需要更多的角色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參與,但是收益也不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如果你的產(chǎn)品比較成熟,那么我們一定選擇成本更低的方案,反之我們會進行更高成本的嘗試。
還有比如我們找工作,新公司福利待遇比現(xiàn)在公司好 50%,平臺也更大,是否不需要思考直接去呢?當然不是,你需要考慮通勤成本、生活成本、自身成長成本等等因素。如果你 50%薪資漲幅換來的是 996、每天通勤時間 3、4 個小時,不僅僅是時間精力,還有我們的身體健康的成本,我會覺得遠遠不值,成本太高。
2. 機會成本
我們先來看一下定義:機會成本是指面臨多方案抉擇時,被舍棄的選項中價值最高的就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舉個例子,比如當前版本我們有 1 個開發(fā)一個設計一個產(chǎn)品,我們面臨著兩個需求,但是資源和時間只夠我們做一個需求,這時候 2 選 1,那個被拋棄的需求所擁有的價值就是我們所選擇的那個需求的機會成本,相當于我們放棄了那個需求所擁有的價值。
再通俗一點講,我現(xiàn)在有 100 萬,面臨著兩個選擇:1.銀行理財,年收益 4%,40000. 2.做生意投資,年收益 8%,80000,那么就相當于我花費了這 4w 的潛在成本獲得了 8 萬的收益。
3. 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的理解很簡單,我們可以理解為我們每付出一定的成本收貨的收益或者每收獲 1 個單位的收益所付出的成本。用一個通俗一點的例子來講,比如你一共學習 10 天,第一天學完你考了 30 分,第二天學完你考了 50 分……第8天學完你考了94分,第9天學完你考了98分第10天學完你考了100分,花費的單位天數(shù)一樣但是每次增加的分數(shù)卻越來越少,收益也就越來越少。
在做產(chǎn)品設計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有一個板塊叫為你推薦,比如微信閱讀中的這個板塊,它一次提供了用戶 6 本書,雖然算法可以算出有許多書,但是這里每次只提供給用戶 6 本,是因為涉及到了邊際成本,少量多次提供能夠讓用戶更聚焦,更快的選擇好書本進行閱讀,每多提供幾本書,用戶選擇閱讀的時間成本就會越大。有同學會問:那我只給 1 本不就好了,用戶就能馬上讀了,何必要推薦 6 本?
我們?nèi)绾伪WC那一本剛好是用戶想讀的,沒有辦法做到如此精準,如果每次只推薦一本書,而用戶嘗試了幾次都不喜歡,他們就會放棄,所以這里就會選擇一個臨界值,比如我們可以選擇每次放不同數(shù)量的書,根據(jù)數(shù)據(jù)判斷在給用戶幾本書的時候用戶閱讀轉化和選擇時間成本更低。
4. 體驗成本
體驗成本也是我們設計師需要時刻關注的,俞軍老師在產(chǎn)品方法論中提到,用戶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體驗成本可以包含很多信息,最主要的就是認知與交互的成本。
認知成本
如何降低認知成本可以從以下這些點進行優(yōu)化
1.文案
文案的設計要求是簡單易懂,避免產(chǎn)生歧義,之前給大家舉過的一個高德地圖導航在到達目的地之后給出一個“原路返回”按鈕的分析,大家可以再思考一下,是否會產(chǎn)生歧義。還有確定、確認大家是否知道怎么用呢?
文案也需要有情感化,避免生硬、帶負面情緒的問題等等。
2.樣式
視覺最為直觀,一個按鈕一個控件的樣式是否能滿足用戶的心智和預期,將會影響用戶的認知,例如以下的幾個按鈕,出現(xiàn)在不同場景用戶會出現(xiàn)一系列問題:為什么我點了沒用?為什么還不能點?我到底該點哪里?
還有你的品牌是否識別度高,也決定了用戶對你的認知,最近小米花了百萬請大師做了新的 logo,在視覺上更加圓潤,在圓 logo 的基礎上做了很多的微調(diào),實際上也是避免了太大的 logo 變化導致品牌認知成本的提高,認知成本一旦太高,品牌市場的敏感度和曝光度還有各種替換、衍生、配套的隱性成本也會大大增加。所以這一舉動是明智的。
3.信息
比如我們希望新用戶去關注一些大咖、kol 獲得更好的推薦,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將推薦者的頭像和昵稱給新用戶,那么這個策略就是失敗的。因為我們沒有考慮新用戶的認知:1. 我為什么要關注她 2. 關注她我能獲得什么。所以僅僅依靠頭像和名字在這里對用戶的認知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行為成本
我們通過利用肢體來和媒介進行交互,目的是完成某項任務。其實只需要你抬手,那么就是產(chǎn)生了成本,只不過某些成本是固定的無法減少的,比如你要去騎車那就需要去解鎖,如果沒有鎖車可能就會被偷走,這是出于安全考慮。
行為成本在具體數(shù)字產(chǎn)品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例如你只需要將手機拿起,屏幕就會亮,相比于找到解鎖鍵再按一下成本就低了很多。而亮屏后不直接解鎖是為了防止誤觸或者隱私,所以還需要通過指紋或者人臉進行識別。
例如幾種不同的驗證方式,利用滑動拼圖來解鎖和輸入相關驗證碼解鎖,前者比后者的學習成本和操作成本都低。
在移動端我總結了幾個減少交互成本的方法,不妨來看下:
soul 音頻處理;日期選擇;iPhone 底部橫條切換窗口
游戲昵稱隨機;股票買入數(shù)量
這里也有同學會問,既然都可以代替,那滑動能否代替輸入?必須也是可以的,例如 iOS 自帶的計時器中選擇時間的控制器,還有鬧鐘設置,這里要注意的是,滑動代替輸入是要基于本身該信息是由范圍內(nèi)并且不需要精細化控制的,比如房價篩選,房價本身量級很大,用戶篩選也不會精確到個位數(shù),在這里用點擊和輸入會比滑動的成本更低。
反例就是音量、明暗控制,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輸入在這里的雞肋。你需要精確控制選輸入,需要大致的范圍選點擊,非常模糊的感受選擇滑動。
例如我們在開車進行導航的時候,打字輸入非常不便,于是加入了語音輸入。還有在微信進行賬號切換時,我們可以選擇利用語音輸入數(shù)字來驗證身份。
對于新用戶操作復雜功能和界面的時候,提供更多提示能夠很大程度上減少用戶的操作成本。
在 iOS 或者安卓的手勢控制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又一些常用的手勢比如:點擊、拖動、輕掃、雙擊、縮放,這里我們可以定義為一級手勢。還有一些不常用的比如:重按、長按、三指滑動、三指縮放等,這些手勢的認知成本和行為成本都很高,定義為二級手勢,不建議頻繁使用。
設計師在日常工作中接到的需求繁多,無論是在做需求之前還是在思考設計方案的時候,成本思維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規(guī)避一些問題和風險,我們追求控制成本使收益最大化。所以學會控制成本的設計師不僅僅題可以提高個人工作效率還可以幫助公司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
文章來源:優(yōu)設 作者:應駿
藍藍設計( sillybuy.com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nèi)外企業(yè)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wǎng)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