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年輕的文化遺產(chǎn),它是一個設計

2011-12-27    藍藍設計的小編

轉(zhuǎn)載藍藍設計( sillybuy.com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設計機構 ,為期望卓越的國內(nèi)外企業(yè)提供有效的 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wǎng)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轉(zhuǎn)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385f8701017fdt.html ;

它只有38歲的歷史,卻躋身世界人類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成為重要的一員,它不僅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院建筑,而且是整個悉尼城市的象征,它開啟了我們對建筑的 想象能力,在它之后鋼筋水泥的建筑開始擁有了像詩歌一樣的婀娜身姿,但是無論之后的建筑如何標新立異,人們也不會再過分地大驚小怪,也許正是因為它的出 現(xiàn),也許創(chuàng)意只有第一次才叫精彩。

 


點擊查看原圖

悉尼歌劇院
  

兩年內(nèi)我有幸第二次站在它的面前,更有幸認真地聆聽和閱讀了它的身世與筋骨,這一段精彩的故事,讓我深深地感受了“設計”這個詞帶給我的感動,它絕不是外表的曲線亦或造型、色彩之類,那樣的理解只能是對設計最蒼白的描述。







 

設計是展開人類想象的翅膀,但是如果這翅膀沒有飛翔的能力,它就是癱軟在紙面上的一堆垃圾。悉尼歌劇院的創(chuàng)造過程,為我們生動地闡述了這個道理。

一切偉大的事情,背景必然擁有一個曲折動聽的故事,悉尼歌劇院的故事,開始于一個叫尤金·古森斯(Eugene Goossens)的著名音樂家,他是悉尼音樂學院 的院長。建造一個能夠表演大型戲劇作品的劇院,以取代當時規(guī)模太小的悉尼市政廳的夢想最早始于1940年,但是當時澳大利亞的母親國大英帝國正在飽受著戰(zhàn)火的洗禮,這一夢想一直等到二戰(zhàn)勝利機會才終于到來。

 

尤金·古森斯(Eugene Goossens)院長堅持不懈地游說政府的努力在1954年取得了成功,新南威爾士州總理約瑟夫·卡希爾(Joseph Cahill)支持了這一提案,而且建議不僅建造交響音樂廳,還要增加專門用于表演歌劇劇院。盡管卡希爾曾想將其建得離位于CBD西北方的溫耶德火車站 (Wynyard railway station, Sydney)更近一點,但古森斯卻堅持將歌劇院建在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上,也許藝術家更注重這魅力無比的海灣,本身就是大自然的樂章,事實也這樣證明了藝術家的直覺,今天的悉尼歌劇院若沒有海面上的倒影,那么他的設計帶給人們的美感將大打折扣了。

  


點擊查看原圖

 

卡希爾設立獎金5000大元,于1955年 9 月13日向全世界發(fā)起了歌劇院的設計競賽。并給于參賽作品這樣的規(guī)定:建筑必須擁有一個能容下3000人的大廳和一個能容下1200人的小廳,兩個廳都有 不同的用途,包括歌劇、交響樂、合唱音樂會、芭蕾舞演出、大規(guī)模的會議、講座和其他演講。不但如此,卡希爾還邀請了四位著名的專家組成評選委員會,成員包 括:英厄姆·阿什沃思(Ingham Ashworth)、科布登·帕克斯(Cobden Parkes)、萊斯利·馬丁爵士(Leslie Martin )和埃羅·沙里寧(EeroSaarinen)。

 

故事的主人公約翰·烏特松 (Juon Utzon)在一年以后才姍姍出場,這位37歲名不見經(jīng)傳的,甚至是半路出家的丹麥家居設計師約翰·烏特松 (Juon Utzon),在和家人旅行途中偶然看到了澳洲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劇院設計方案的廣告。他對遠在天邊的悉尼城根本一無所知,但是他從小生活在海濱漁村的 生活經(jīng)歷,和與兩個來自澳大利亞的姑娘對悉尼的描述中獲取靈感,與其說是完成了一個建筑的設計方案,倒不如說是隨手畫了幾張潦草的速寫。甚至當他寄出自己 的設計方案時,他都沒有料到,又一個“安徒生式的童話”將要在南半球上演。

 


點擊查看原圖
點擊查看原圖

點擊查看原圖
這就是悉尼歌劇院的設計競賽方案
 

 

約翰·烏特松 (Juon Utzon)的草圖與來自32個國家的另外232件參賽作品一起構成了評審委員會的繁重作業(yè),那些出自正規(guī)建筑設計公司的方案制作得相當精致和完整,于是于情于理這個丹麥小子的涂鴉被第一個扔進了垃圾筒,無人問津。

 


點擊查看原圖 設計師約翰·烏特松 (Juon Utzon)
 

 

就在故事本該向著正常方向發(fā)展的時候,出妖訛子了,故事中的另一個主要人物又一次姍姍來遲了,他就是評審委員會里的最后一個評委芬蘭籍美國人——著名的建 筑師埃羅·沙里寧(EeroSaarinen,1910-1961),當他加入到評審工作之后不僅不對遲到數(shù)日感到抱歉,還要堅持重新開始工作,把之前評 委們已經(jīng)一致否定的作品全部拿出來再一遍。這一折騰不要緊,這位不靠普的大師一眼就相中了約翰·烏特松 (Juon Utzon)潦草的圖畫??吹竭@個方案后他欣喜若狂,并力排眾議,不遺余力地在評委間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游說工作,最終確立了其優(yōu)勝地位。

 

1957年1月29日,悉尼N·S·W藝術館大廳里記者云集,評委會莊嚴宣布:約翰·烏特松的方案擊敗所有232個競爭對手,獲得第一名。設計方案一經(jīng)公布,人們都為其獨具匠心的構思和超俗脫群的設計而贊嘆不已,據(jù)后來事態(tài)的發(fā)展看,大多數(shù)人也就是個隨聲附和。

 

歌劇院原址上的麥格理堡壘電車廠,于1958年開始被拆除,歌劇院建造的前期準備工作也于1959年3月份開始了。這個工程計劃共有三個階段:階段一(1959年–1963年)建造建筑的基礎矮墻;階段二(1963年–1967年)建造外部的“殼” 結構;階段三(1967年–1973年)內(nèi)部的設計和裝潢。現(xiàn)在的當務之急是趕緊跟設計者聯(lián)系要圖紙吧,所有的人都不曾料到大麻煩才剛剛開始。當中標6個月后烏特松本人才知道自己的作品獲選: “圖紙?什么圖紙?我還沒有圖紙?”——澳大利亞人基本瘋了。

 


點擊查看原圖 施工中的工程

 

烏特松趕緊托人去找丹麥著名結構工程師艾拉普(Ove Arup),拜托這位貨真價實的建筑大師幫助他實現(xiàn)這個設計,并開始在丹麥所制作悉尼歌劇院的木制模型,這個模型和后來的最終建筑造型有不小的差別,當時它采用的是更為奔放的拋物線 屋頂設計,但關鍵在于木頭模型好做,巨大的水泥真家伙建造難度實在是太大了,設計在后來的建造過程中被反復修改。

 

第一個大麻煩是烏特松拒絕了多支柱承重頂板和輕鋼結構的建議,而堅持使用水泥澆筑的工藝,結構設計就此停滯,甚至結構工程師艾拉普(Ove Arup)決定不接這玩命的活了。此時烏特松的才華又一次得到展現(xiàn),當他一籌莫展地坐在廚房里看著妻子切橘子的時候,他突然發(fā)現(xiàn)彎曲的橘子皮一個一個都站在案板上。他抱著橘子皮跑到艾拉普(Ove Arup)面前興奮不已,所有的結構工程師頓開茅塞,此后水泥預制件開始在建筑業(yè)興起。1958年3月,烏松和艾拉普(Ove Arup)第二次次拜訪了悉尼的時候,他們聯(lián)合發(fā)表了名為紅皮書的悉尼歌劇院初步設計方案。

 

高興了沒幾天第二個大麻煩接踵而來,既然是構建預制建筑,那么各構件的標準化精度就是一個難以攻克的問題,要知道當時的計算機還沒在建筑領域廣泛使用,尤 其是建筑如此巨大的球形屋頂,多次拼合,機構工程師無法準確計算出每一塊屋頂?shù)幕《扰c分割,這樣就不能天衣無縫地組合在一起。從1957年到1963年 , 在最后找到一個經(jīng)濟上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之前,設計隊伍反復嘗試了12種不同的建造“殼”的方法(包括拋物線結構,圓形肋骨和橢圓體)。后來團隊中的某個 人建議將所有球形房頂,在同一個巨大的同心圓上切割出來。該辦法可以使用一個共同的模具澆注出不同長度的圓拱,然后將若干有著相似長度的圓拱段放在一起形 成一個球形的剖面。究竟誰是這個解決辦法的發(fā)明者至今都是爭論的話題。

 


點擊查看原圖  

 

深化設計后的歌劇院變成了一個暖壺,內(nèi)外被分成了壺膽和壺罩的關系,這是建筑史上思想的一次突破,從此有一種建筑它的立面和內(nèi)部空間可以毫無關系了,所謂表現(xiàn)主義建筑就在這個蛋殼下誕生了。

 

當然制作這個“殼”是要付出代價的,悉尼歌劇院的“殼”由著名的建筑商Hornibrook Group Pty Ltd負責建造,Hornibrook在工廠中制成了2400件預制肋骨和4000件屋頂面板,加快了工程的進度。這個解決辦法的成就在于利用預制混凝土 構建從而避免了建造昂貴的模具(他同樣允許讓屋頂面板在地上就大片的預先建造組合好,而不是在高處一個一個的拼接上)。Ove Arup和合作方的工地工程師驚訝于這些“殼”在完工前使用了創(chuàng)新的調(diào)節(jié)型彎曲鋼鐵桁構梁來支撐不同的屋頂。

 


點擊查看原圖
點擊查看原圖

點擊查看原圖
 

 

第三個大麻煩幾乎使工程被擱置了,悉尼歌劇院的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制件,怎樣的力學結構才能讓這些水泥砣安全地架在上 面,這是所有結構工程師不曾遇到的挑戰(zhàn),大家都沒了信心,這是掉腦袋的活呀。主意還是來自門外漢,烏特松看見孩子玩的提線木偶,放在桌子上的時候是一灘爛 泥,把線體起來就精神抖擻了。最后工程師們用鋼纜把所有的預制構建拉緊拼成的一體,屋頂?shù)闹亓Ρ幻恳粋€角度的部件分散了,這是建筑業(yè)上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

 

第四個大麻煩幾乎是無法逾越的,也是工程師們永遠解決不了的,那就是預算不準確帶來的巨額超支。這個建筑本來的預算是700萬元,但最終的造價高達1億2 千萬元以上,為此州政府幾乎一度破產(chǎn),歌劇院成為全體澳大利亞人的一塊心病。為了籌措建造悉尼歌劇院的資金,卡希爾開始發(fā)行悉尼歌劇院的彩票。漸漸地設計 師烏特松成了悉尼的千古罪人,所有人都開始詛咒這個半路出家的二把刀。他與州政府的關系也慢慢開始惡化,最終雙方選擇決裂,1966年烏特松辭職而去,并 且發(fā)下誓言從此在不登上澳大利亞的國土。

 

我們的總設計師甩手走人后,原設計師團隊中的澳大利亞設計師們肩負起了歌劇院繼續(xù)修建工作,愛國主義和責任心支持者這些人在痛苦中掙扎,麻煩一個接著一個 出現(xiàn),但是解決麻煩的創(chuàng)意又一個一個誕生了,工程時干時停。整個州政府算是被綁架了,總不能扔個爛尾樓在悉尼市最美麗的港灣上吧?繼任的設計師們總體上堅 持了烏特松的設計理念,只有在最后的裝修階段,選擇了更為粗狂的風格,看上去像是一個大毛坯房,而不是烏特松這位瑞典家居設計師腦海里原本想像的奢華浪 漫,一方面是因為七十年代的時候水泥建筑非常流行,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很大的原意就是建造悉尼大劇院的整個過程中一直都是缺錢的狀態(tài)。

 

除了建筑結構部分的精彩,這部建筑作品還在有著建筑業(yè)內(nèi)另外的成就,首先是屋頂?shù)拇纱u,在建筑的設計初期,很多人就提出了該建筑清洗方面的質(zhì)疑,烏特松開 始設想一種不用清洗的方式解決它,一家丹麥的瓷磚公司為此投入了研究。最后悉尼歌劇院的屋頂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瓷磚是亞光與拋光的相間 排列,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fā)光。瓷磚經(jīng)過了特殊處理,因此不怕海風的侵襲,也不需要清洗。對于一個1958年的建筑來說,

 


點擊查看原圖  

 

另外一點,整個悉尼歌劇院采用的是集成式設計體系,所有的地板都是水泥預制件,用四條螺絲固定在地面上,隨時可以拆卸掉起,這為維修地面下面的管線提供了 最好的解決方案,這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也是第一次有人嘗試的建筑方法。還有一點更加令人驚嘆,這個劇院沒有空調(diào)系統(tǒng),它的恒溫系統(tǒng)來自周圍的海水。一系列 工程學、材料學、建筑學、設計學上面的突出表現(xiàn),讓悉尼歌劇院成為了人類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

 

經(jīng)過了千辛萬苦的努力與堅持,悉尼歌劇院最后在公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開幕式邀請了英國女王親臨現(xiàn)場。悉尼歌劇院在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 的 親自主持下,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隨后,澳大利亞指揮家唐斯揮棒首演了普羅科菲耶夫的《戰(zhàn)爭與和平》。但是政府卻對設計師烏特松的名字只字未提,更沒有 邀請這個家伙參加典禮。烏特松也遵守著自己的諾言,之后從未踏上澳大利亞的土地,從某一個角度上說,他從未親眼見過自己的這個作品倒映在海面的美景。

 

 

2008年11月29日,悉尼歌劇院設計者、丹麥建筑師約恩·烏松在丹麥去世。90歲的烏松是在睡眠中去世的。當時,家人都陪伴在他身邊。

 

 

 


點擊查看原圖
 

 

 

 

 

 

 

 

 

 

 






























































日歷

鏈接

個人資料

藍藍設計的小編 http://sillybuy.com

存檔